体能训练重要性(6篇)

时间:2024-07-04 来源:

体能训练重要性篇1

关键词:训练方法训练原则

一、前言

在中长跑比赛中,运动员都指望自己跑速能胜人一筹,以便保持一种任何对手都难以跟随的跑速,取得最终比赛的胜利。为了获得这种非凡的速度能力,中长跑运动员一定要进行各种体能训练和必须的体能训练。本文从理论角度,全面地分析中长跑运动员速度体能训练的重要性,结合训练实践,提出几种中长跑体能训练的方法,期望对提供运动员的成绩有所帮助。

二、体能训练应重视均衡发展的原则

在中长跑训练中,首先必须注意肌肉群平衡发展,偏重于某些肌肉群的发展,将会产生肌肉的不均匀性,导致肌肉损伤。从运动实践中我们了解到,如果驱使运动员身体向前移动的肌肉群经常活动,那么它们的体能就会得到提高,而且也会变得更加结实,反之,如果不经常活动,那么它们便会变得松弛无力。这些肌肉群松弛无力,身体就无法保持正确身体姿势和正确的跑步技术动作。

在中长跑训练中,运动员要注意均衡发展身体素质训练。我们可以把运动员的耐力、速度和体能喻为三角形的三个均与中心点保持平衡的角,当抬高其中某一个角时,其余两个角便会处于较低的位置,若同时提高其中两个时,另一个角也会处于较低的位置。总之,同时抬高三个角是很难的,但却是必须有,通过维持耐力、速度和体能的均衡发展,运动员就能加快提高体能训练身体素质的三个组成部分。认识耐力、速度和体能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日常体能训练课中,应把体能训练、发展速度、柔韧性、灵活性、伸展能力等练习结合在一起,这样就能防止肌肉萎缩和动作幅度缩小。体能训练课后要进行整理活动,包括以娱乐活动形式进行一些伸展性,放松性练习,以便能维持高水平的神经肌肉的协调性。

三、体能训练是中长跑训练的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体能素质是各项运动项目的基础,尤其是快速体能是发展速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提高中长跑成绩的重要途径。国内外有大量的资料表明,尤其德国运动专家研究表明,近几年来中长跑水平大幅度的提高,是骨肌代谢能力增强所致,笔者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分析认为,中长跑运动员要取得优异成绩,运动员除了要具备良好的专项技术外,还必须有同水平的体能素质,尤其是速度体能。例如,埃塞俄比亚名将贝克勒在2004年5000M比赛中以12′3735创造世界记录和在最后一圈跑出53的好成绩就是最好例子。由此可见对于中长跑项目来说,决定专项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是速度和速度耐力。速度耐力是基础,速度是核心,体能耐力是保障,而要实现这一途径,快速体能训练是其中最佳途径之一。这就表明,对世界级优秀男子5000米和10000米运动员而言,就是要以不到55秒的时间跑完最后的400米。而对世界级优秀1500米运动员来说,则应以50秒以内的时间跑完最后400米,其中最后200米跑的时间要在25秒以内。中长跑运动员最后冲刺时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是由ATP(三磷酸腺苷),CP(磷酸肌酸)及乳酸供能系统供给的。因此,运动员必须具有相当大的无氧体能。这一事实表明,中长跑运动员进行大量的体能训练是十分必要的。专项运动肌群体能好的中长跑运动员,在比赛中能以较大的步幅跑,而且还能在比赛中的大部分时间里保持原有的步长。在力竭性的耐力和速度训练之后,合理的进行一些体能训练有助于运动员恢复体力。

四、科学的体能训练方法是提高运动成绩的保障

当今世界中长跑的发展趋势以及运动成绩预测表明,运动员只有成功地实施有效的体能训练方法,才可能提高运动成绩,目前常见的训练方法有自然跑训练法、持续性训练法、法特莱克跑训练法、间隙跑训练和重复训练法等等。

(一)“法特莱克”训练法

法特莱克训练法是瑞典中长跑教练员古斯塔•霍迈尔创造发明的,瑞典语的意思是“速度游戏”。从本质上讲,它是指在跑步的过程中加速跑与慢跑交替进行,速度比较随意的一种方法。这种训练方法是利用自然环境条件,在平原、森林、田野、沙地、山地、雪地上进行练习,运动员根据自己的感觉来决定加速、放松的时间和距离。

爬山跑训练是在一定距离内提高训练成果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从字面上来看,山坡跑训练是对身体素质提出的挑战,相当于在跑步的同时还要举起由于重力增加而增加的相当于体重的重量,这使得肌肉要承受更大的压力。事实上,山坡跑训练增加了肌肉的体能耐力。

综合体能训练,也就是在法特莱克跑的过程中把适合项目特征和个人特点的6-12个体能练习手段组成一个组,再依据不同性质体能之间的相关,给以科学的排序,进行不同次数和不同间隙的重复练习。例如:第一组合俯卧撑仰卧起坐纵向劈腿双杠双臂屈伸屈膝举腿引体向上直坐高抬腿腿外展腿内收爬绳直角坐撑挂臂悬垂等。第二组合:高抬腿跑踢臀跑跨步跑单足跳单或双足足尖上跳膝触胸双足跳挑起转体180度蛙跳双替跳绳等,通过这些训练方法对运动员体能的要求是很高的,接受训练者可以完成耗时20-30分钟的整个组合,这对运动员整体体能素质的协调发展是极为有利的。训练研究结果证明:体能训练与专项能力训练相结合,其每个手段的用力结构与技术结构相一致,对提高运动员专项速度耐力有非常显著的训练效果。

(二)沙地跑训练法

沙地跑训练对中长跑运动员的益处很多,不少世界级优秀中长跑运动员都曾将沙地跑作为体能训练计划的一个重要内容。塞鲁蒂手下的运动员就曾在澳大利亚海港的沙丘地赤脚进行大量的跑步训练。因此,沙地跑训练在原男子1500米跑世界记录(3′3506)保持者,1960年罗马奥运会上,该项金牌得主埃利奥特经历过的训练中占很大的比重。遗憾的是,现在忽视沙地训练的现象很严重。非洲的绝大多数中长跑运动员开始尝试沙地跑训练,并且在环境和体能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赤脚进行这种训练,获得了很好的训练效果。在沙地跑的训练中,运动员以较慢的速度就能使心血管系统和肌肉系统同时承受力竭负荷,这也是其他训练不可能具有的功能。因此运动员只要做较少的练习便可取得明显的效果。如果运动员谨慎的对待沙地跑训练,那他们还能在受伤可能性较小的情况下以多种练习形式进行训练,并且在沙地进行跑步式跳跃练习时,运动员不可能受伤。沙地跑训练能使运动员的身体更加强壮,从而有利于运动员掌握一种能使跑步动作产生更好的生物力学效果的跑步技术。而且,在草地、沙地和泥土地上进行的跑步训练具有体能训练的功能。运动员在完成跑步训练后,无须进行太多体能训练来维持各种肌肉体能的均衡发展,只要条件和环境允许,中长跑运动员都应在训练和比赛后,赤脚在松软的地面上进行一些慢跑练习,因为低强度运动中消除乳酸的速度比静止状态快两倍以上,这一点是及其重要的。

运动员长期无损伤,则必定处于训练和比赛的最佳状态,是恢复跑步运动技能所必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柔韧性的练习

柔韧性对中长跑运动员发挥速度和体能水平至关重要,柔韧性差会限制动作的幅度,从而导致移动速度下降,而且还会使神经肌肉的协调减退。不少运动员担心柔韧性练习会使他们的体能受损,正确的柔韧性训练不但不会损失体能,实际使能改善运动员的体能。体能的增强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肌肉的耐力,特定部位的柔韧性或肌肉体能的发展不平衡,运动员便有可能在比赛中惨败。一些研究表明,增强关节部位的柔韧性,可改善其周围肌肉弹性和张力。较高的肌肉弹力可导致肌肉能量的增加,从而提高体能储备,肌肉伸展与收缩能力的提高使肌肉体能增大。最近,澳大利亚大学对中长跑运动员进行了一项实验,目的是研究在肌肉弹力能量得到提高后能否提高运动成绩。实验组进行了为期八周的静力性伸展练习,而对照组未进行任何柔韧性练习。两组都继续完成他们正常的训练计划。实验组在完成正常训练课后用10-15分钟进行柔韧性练习,他们的柔韧性平均提高31.1%,最大推举(卧推)提高5.4%,专项运动成绩平均提高4.45。而对照组运动员柔韧性、卧推能力和专项能力没有显著性提高。从研究结果可以得出结论,柔韧性练习不仅能提高关节周围的灵活性,而且能增强肌肉体能,由于肌肉的弹力和张力的改善,使肌肉能更好地利用体能的能量,这一发展对那些运动前肌肉预先伸展的项目特别重要,对那些需要增强肌肉体能而又不能增加体重的项目也是很有意义的。中长跑运动员不需要粗厚的肌肉体能,而是需要“肌肉体能耐力”。形象地说,中长跑运动员需要的肌肉体能,要像鹿一样的肌肉体能,而不需要像牛一样的肌肉体能。鹿的肌肉纤维长,横断面小,收缩能力强,弹性好,快速耐力强。相反,牛的肌肉纤维短,横断面大,快速耐力差,绝对体能大。增强肌肉体能,是对中长跑运动员必备的素质。中长跑运动员进行的柔韧性练习是要他们实际需要的动力性伸展,而不是类似伸开手足躺在地板上的静力性伸展。运动员的技术动作越有效,柔韧性越好,受伤的可能性越小。因此,大多数运动员都利用良好的跑步技术进行动力性屈伸练习提高体能。

五、小结

体能训练对中长跑运动员的心血管耐力、肌肉耐力、速度与速度耐力、柔韧性及技术的发挥具有非常重大的促进作用。凡阅读有关体能训练的研究文章及这方面文献的人,都发现研究所得结论,更加强调体能训练的重要性。但愿更多的中长跑运动员、教练员、体育老师、科研人员都来进行体能训练的研究,进一步完善中长跑训练方法,提高中长跑运动成绩。

参考文献:

[1]李鸿江等.中长跑[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体能训练重要性篇2

摘要为促进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有效提高,本文从多年系统训练的角度出发,通过对篮球运动员多年训练中的竞技能力的训练进行分析研究,指出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技术、战术、心理及智能的提高具有阶段性。据此来系统的安排篮球运动员的多年训练,对于探索和掌握篮球运动员成绩增长规律,预测未来发展,指导训练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篮球多年训练竞技能力阶段性

多年训练是对运动员多年训练过程的总体规划,它是对运动员从开始接受基础训练,达到个人运动竞技水平的高峰,到停止参加竞技训练活动的设计与规划。随着世界篮球水平的飞速提高,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篮球运动员只有经过系统的多年训练,才有可能使自己的竞技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因此,研究篮球多年训练中竞技能力提高的阶段性特点,并据此来安排篮球运动员的多年训练,对于提高训练的效率性和科学性,最终提高运动成绩,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的目的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篮球运动员多年训练中身体素质提高的阶段性

(一)基础训练阶段的身体素质训练

在基础训练阶段,首要的是让运动员明确身体训练的重要意义,启发和引导他们训练的自觉性进行全面身体训练,提高健康水平,在此阶段,身体素质的训练的在整个训练中比例占很大部分,约为70%左右,而由于柔韧素质、灵敏素质及速度素质的发展敏感期都在此期间,应着重发展这三项素质,在平时的素质训练重所占的比例应达到80%以上,使运动员在此时期就具备良好的柔韧性、灵敏性及速度,为以后的专项训练打下基础。而对于力量和耐力素质应该少练。此阶段的训练主要以一般身体素质训练为主,一般身体素质训练和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的比例为8:2。

(二)专项提高阶段的身体素质训练

在专项提高阶段,运动员要全面发展各项身体素质,最大限度地挖掘人体极限能力,由于在此阶段,运动员的力量素质及耐力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已到,因此,在训练中对于力量素质及耐力素质的训练比例增加,且力量训练以负重训练为主,耐力训练以持续训练为主。对于一般身体训练,要求运动员自觉的、长期的、不间断地进行,不是将一般身体素质训练作为课的主要内容来进行训练,但是将身体素质训练的贯穿于整个训练过程。一般身体训练是不可缺少的,但它只能起到辅助及调整的作用,绝不能代替专项身体训练。此时一般和专项身体训练的比例为3:7。

(三)最佳竞技状态的身体素质训练

在最佳竞技状态阶段,此阶段的整个训练过程中,应有所侧重的安排,同时以结合专项为主。训练内容与方式与专项提高阶段大体相同。一般身体素质训练较专项提高阶段略为减少,专项身体素质训练达到最高水平,训练中应集中安排高水平的专项化身体素质训练,要少而精,针对性要强。一般和专项身体训练的比例为2:8。

二、篮球运动员多年训练中技术提高的阶段性

(一)基础训练阶段的技术训练

在基础训练阶段,运动员要发展一般运动能力,技术训练在整个训练中所占比例不大,此阶段,运动员主要为学习多种运动技巧,如基本的跑、跳、投掷等技术。而针对篮球技术要点而做一些特别练习,首先要加强球感训练,如进行运球练习,包括高运球、低运球、换手运球等,使运动员对球的重心、旋转、方向变化等等的具有基本的观察判断能力;最后要重视弱侧手技术训练,促进两手均衡发展。训练要求由浅入深,先分解动作后完整动作。

(二)专项提高阶段的技术训练

在专项提高阶段,运动员要致力于提高专项竞技能力,技术训练显得尤为重要,在此阶段,要求运动员体会运动感觉和精确技巧,对于基本技术要以大强度反复练习,形成稳定的动力定型,使身体在即使在疲劳的情况下,也能完成流畅练习。同时对于高难度技术动作要多加练习,逐渐形成自身的特长技术。如运球突破是攻击对方最具威力的进攻技术,在此阶段应努力发展此类技术,形成自身在比赛中制胜的武器。

三、篮球运动员多年训练中战术提高的阶段性

(一)基础训练阶段的战术训练

在基础训练阶段,战术训练所占比例不大,主要是一些基本的战术练习,其中进攻战术以传切配合、掩护配合以及策应配合练习为主,防守战术则以挤过配合、穿过配合、、“关门”配合、夹击配合及补防配合练习为主。此两者之间,应先练习进攻,后练习防守,,待配合方法和路线熟悉之后再设置防守。

(二)竞技状态保持阶段的战术训练

在竞技状态保持阶段,由于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的比例大大降低,战术训练的比例相较提高。运动员在此阶段主要为巩固自身的战术能力,进一步加深对战术的运用能力。运动员在经过前几个阶段的训练和比赛后,积累了一定战术经验,因此,此阶段要求运动员在掌握已学战术的基础上,能加强理论学习,同时将自身的经验融入到学习中,不断提高对篮球战术的创新及运用能力。

四、结论

篮球运动员的多年训练分为基础训练阶段、专项提高阶段、最佳竞技状态阶段及竞技状态保持阶段,各阶段有其自身的训练侧重点。按照篮球专项竞技能力提高的阶段性特点,在基础训练阶段,以发展柔韧、灵敏及速度素质,掌握多种运动技巧及基本篮球技术、基本战术为主,培养良好的训练作风、习惯和一般智能;在专项提高阶段,以发展力量、速度、耐力素质,练习高难度技术动作、特长技术及比赛常用战术;在最佳竞技状态阶段,以巩固及继续提高全面身体素质,改进技术细节为主;在竞技状态保持阶段,以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技术理论性及稳定性训练为主,并巩固战术及战术创新。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体育院校通用教材.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体能训练重要性篇3

摘要本文从速度、耐力、灵敏性和柔韧性等方面,分析了田径体能的训练方法,并从注意训练项目的侧重、注重训练方法的科学性、保持训练方法的多样性和加强体能训练的趣味性等方面,探讨了田径体能训练的策略,以期为提高田径体能训练的效果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田径体能训练方法策略

体能是在田径训练与比赛中取得良好发挥的基础,可以帮助运动员充分展现速度、耐力、灵敏性和柔韧性,为田径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提供有力保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探讨田径体能训练的方法与策略,对提高田径运动员的成绩,延长其职业生涯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田径体能训练的方法

(一)速度的训练方法

速度训练主要体现在反应速度、动作速度与移动速度三个方面,其训练的方法也不相同。反应速度的训练可以采取紧急启急停或者加速折返跑的方法,其过程为运动员的身体先处于静止姿势,在听到信号后迅速起跑,或者在听到信号后依据指令进行折返跑练习。动作速度的训练方法主要包括原地进行10s左右快速的高抬腿;在行进中进行15-20m的快速跑、高抬腿和跨步跳等;原地进行10s左右的快速摆臂等。移动速度的训练方法主要为加速跑50米和接力赛跑50米,以及下坡或者顺风跑50m等。

(二)耐力的训练方法

耐力训练主要包括一般耐力训练和专项耐力训练两个方面,其中以一般耐力训练为主。训练方法为采取不同形式的长跑,如1000m、3000m、5000m和10000m等,为避免长跑中的枯燥感,运动员可以选择地形跑的方式,在公园或者校园小路中进行长跑,提高有效锻炼效果。同时,运动员需要坚持克服自身重力训练,坚持长时间抗小阻力练习,提高身体的耐力。

(三)灵敏性的训练方法

在灵敏性的训练中,教练需要从技术角度出发,提高运动员的灵敏性。灵敏性的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主要为:1.在跑动中快速改变行进方向,进行突然起动与各种闪躲方面的练习,以及快速急停与迅速转体练习等;2.设计多样化的练习方式,如综合变向跑、立卧撑与十字变向跑等,以及开展变向性的追逐游戏等;3.以高抬腿和收腹跳等训练手段,提高摆动的速度与幅度,或者以负重跑、跨步跳、蛙跳和党组条等方式,练习身体的灵敏性。

(四)柔韧性的训练方法

柔韧性的训练可以降低运动员身体损伤的几率,其训练方法主要为动力拉伸与静力拉伸两种方法。动力拉伸可以通过多次重复相同动作,或者有节奏进行同一动作,使运动员身体的软组织被逐渐拉长。静力拉伸是在动力拉伸的基础上,让身体在拉伸至一定程度时保持一段时间,使这些拉伸组织可以有持续拉长的空间。柔韧性训练时需要将动力拉伸与静力拉伸相互结合,以提高拉伸的效果。

二、田径体能训练的策略

(一)注意训练项目的侧重

很多田径运动员在训练时还需要兼顾学业,而不同训练项目的效率却并不相同。为了突出训练效果和训练重点,教练需要选择对运动员综合素质影响相对较大的体能训练项目,重点侧重于训练运动员的速度、耐力与爆发力,例如50m、1000m和立定跳远等。

(二)注重训练方法的科学性

很多教练员过分注重苦练出成绩,在体能训练中采取超负荷的训练方法,这样既增加了运动员受伤的几率,又容易让运动员消极对待。因此,教练需要在体能训练中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以保证体能训练的效果。例如教练可以依据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及对运动项目适应性,安排强度适中的体能训练,依据速度、耐力、灵敏性与柔韧性等素质发展的最佳时期,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有层次、有步骤和有重点地进行体能训练。

(三)保持训练方法的多样性

多样化的体能训练方法可以全面均衡地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例如在耐力训练时,可以采用改变速度、调整节奏与加深呼吸等方法,在不同的跑速中采用不同呼吸频率等;在进行力量训练时,可以采用轻负重或者不负重的方法,注重训练形式的变化,将力量训练侧重在提高运动员肌肉收缩能力管理与协调能力上。同时,在体能训练的过程中,教练需要坚持少量、多次和穿行的原则,不要让运动员在一次训练中出现过度疲劳,从而影响体能训练的效果。

(四)加强体能训练的趣味性

体能训练比较枯燥,对运动员的注意力和毅力的要求较高,所以教练需要增加体能训练的趣味性,提高运动员对训练的兴趣,让运动员体会到体能训练的乐趣。例如教练可以在体能训练过程中穿插一些趣味游戏,活跃体能训练的氛围,减少运动员对体能训练的枯燥感,调动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结束语

总之,在田径体能训练中,教练需要依据训练项目的特点、目的和运动员的适应性,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与训练手段,增强训练的趣味性,使运动员在速度、耐力、灵敏性和柔韧性等方面的素质得到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陈雷.浅谈田径体能训练的方法与策略[J].领导科学论坛.2015.12:55-56.

体能训练重要性篇4

高校体育中长跑教学新模式

一、前言

中长跑项目包括中距离跑和长距离跑两个组成部分。中距离跑包括男子、女子800米跑和1500米跑;长距离跑包括男子5000米跑和10000米跑,女子3000米跑、5000米跑和10000米跑。对于高校体育中长跑项目的教学和训练来说,中长跑项目的开展遇到诸多的瓶颈,致使中长跑项目的训练及教学水平相对不高,各项成绩也较差。在诸多制约因素当中,训练及教学的主体――学生及中长跑项目的特点是制约高校中长跑项目开展和提高的主要因素。由于中长跑项目对身体各个方面的素质要求比较高,大部分学生的身体满足不了中长跑项目的要求,学生对中长跑项目不感兴趣,加之中长跑项目的训练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都比较大,训练比较枯燥、单调、乏味。大部分参加训练的学生不能坚持到最后,参加训练的大学生不能转变成为高校中长跑运动员。

体育教学模式是近些年来体育领域的新名词,它是从教学模式中演化出来的概念。体育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的指导下,设计和组织体育教学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类体育教学活动的范例,它以简化的形式稳定地表现出来。它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和教学经验的系统概括,是在一定的体育教学思想或体育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的与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程序、体育教学方法相联系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策略体系。对于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比较多,对不同项目的教学模式的异同也有诸多的阐述。

二、现阶段高校中长跑项目训练及教学存在的问题

1.缺乏科学的训练保证

现阶段高校中长跑训练及教学基本处于“教――学”的模式,单纯的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缺少其他相关部门和机构的衔接和配合,缺少相关科研部门的科学指导和科学意见。科学的训练和训练周期的制定、训练状态的确定、运动恢复的调整等都应该通过严密的、科学的监测和跟踪检测来完成。造成高校中长跑项目的训练缺乏科学性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资金投入满足不了训练的需求、教师的业务能力限制、缺乏相关的监测设备等都可能是导致高校中长跑训练缺乏科学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2.忽视技术的重要性

对于中长跑项目来讲,技术、速度及耐力是影响中长跑项目成绩的重要因素。由于受我国传统中长跑训练观念的影响,训练偏向于速度和耐力素质的提高,忽视了中长跑技术的训练。因此,赛场上出现许多跑步姿势各异的运动员。中长跑技术的重要性在于正确的跑步技术可以使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及能量储备的作用发挥最大化,用最小的能量消耗完成同样的移动距离。当下高水平的中长跑训练越来越重视中长跑技术的更新和变革,使技术更加的符合人体的运动规律,力求把技术的作用发挥最大化。高校中长跑训练应更加重视技术的训练而不是一味的强调速度、耐力素质的训练,忽视技术的重要性。中长跑技术观念落后、缺乏与高水平领域的交流等是造成忽视技术的原因。

3.缺乏运动后恢复和健康训练的指导

科学的训练是提高比赛成绩的重要保证,运动恢复和健康训练则是训练的必要保障。在大强度和大周期的训练模式下,必须要注重运动恢复和健康训练,他可以有效地保证以后训练的正常进行,提高后续训练的训练效果,使有机体处于最佳的状态,保护身体,减少运动损伤。高校中长跑教学及训练相比专业中长跑训练来讲属于半专业训练层次,高校教练和运动员普遍不重视运动恢复和健康训练方面,常常忽视准备活动、训练着装及放松活动。高校中长跑训练对运动恢复和健康训练重视不够也是导致运动成绩提高慢、运动员易出现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

4.不重视训练后的营养补充

中长跑训练会过多的消耗大量的营养物质。水、蛋白质及糖等物质的消耗量是非常大的,长时间、大强度的耐力训练必须科学、合理、适时、适量补充各种营养物质。在高校领域,中长跑训练后运动员的营养补充恰恰是薄弱环节。教练很少或者没有进行科学的营养补充计划,运动员也不具备训练后的营养补充的意识和行为。多数是从平常的饮食中得到补充,大部分饮食以外的营养补充没有科学的根据。没有通过科学的监测来进行营养补充,各种营养物质不能足量的、及时的得到补给。

三、构建高校中长跑项目训练及教学模式的依据

1.构建中长跑项目的训练及教学模式必须具有科学性

包括运动员选材、身体机能的评定、生化指标的检测、中长跑训练、运动恢复及健康训练在内的中长跑训练全过程都要具有高度的科学性。中长跑训练及教学的全过程都应该有科学性作保证,根据科学的训练计划,在整个训练周期中,从始至终都要严格以科学的依据来实施训练,逐步完善技术。根据每次的训练内容有针对性的组织运动员进行训练前的准备活动、根据科学的监测和比赛时间来调整每个运动员的训练周期、训练强度、训练量;根据每个运动员的身体状况来进行训练后的营养补充。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根据科学的监测来确定运动员的生理机能情况、训练和恢复情况、饮食营养状况,这对于训练效果和成绩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

2.结合高校中长跑运动员的实际和中长跑项目的特点构建训练及教学模式

高校中长跑运动员的选材来源主要是通过普通学生选拔和体育特长招生来完成。因此,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能力参差不齐,不能用一种教学和训练模式来对所有运动员来实施中长跑训练和教学。这样会使一部分运动员“吃不消”,一部分运动员“吃不饱”,能力稍差的运动员会出现“厌训心理”;训练强度和训练难度太小,水平高的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就不会太高。适宜的训练量和训练强度会提高训练和教学的效果,增强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中长跑项目的训练相对比较单调、枯燥、缺乏趣味性,训练量和训练强度相对较大,这对于培养运动员的兴趣和提高训练积极性有一定的难度。这也对中长跑项目的训练和教学模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选择适合中长跑项目和运动员的训练和教学模式可以有效的提高教练和运动员的训练态度和训练激情,从而弥补中长跑项目本身特点带来的缺陷。因此,中长跑项目的训练及教学模式的选择一定要考虑中长跑运动员的实际和中长跑项目的项目特点,通过好的训练和教学模式来提高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训练态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训练状态,提高训练成绩。

3.根据中长跑项目规律构建训练及教学模式

任任何事物的存在都具有其事物存在的规律性。中长跑项目也是如此,中长跑项目的训练和教学因其项目的规律性而具有特定的规律。只有按照客观规律来办事,才能实现其预期的目标。中长跑项目的训练和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增强运动员的体质,增进身体的健康水平,提高运动成绩。因此,应该按照中长跑项目的规律来选择、设计和实施中长跑项目的训练和教学模式。中长跑训练及教学模式的制定必须以中长跑项目的规律为制定标准,根据训练前、训练中及训练后的规律来有计划的安排和调整训练及教学模式,根据中长跑项目的身体活动规律、身体机能变化规律和能量供应变化规律来设计训练及教学模式。

四、高校中长跑项目训练及教学模式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训练及教学模式

传统的中长跑训练只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了运动员中长跑项目理论能力的提高。高校中长跑项目的训练及教学也具有同样的特点。这对于高校中长跑项目训练水平的提高是非常不利的。中长跑项目的训练理论水平的提高对于训练实践有指导性和前瞻性的作用,高校中长跑训练更应该强调运动员训练理论的重要性。采用中长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训练和教学模式,用中长跑训练实践层次的逐步深入带动训练理论水平的提高,以中长跑训练理论水平的提高促进训练实践能力的提升,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的结合,促进训练水平的整体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校大学生的体育知识水平。

2.比赛训练及教学模式

高校中长跑训练及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中长跑项目的训练和比赛提高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提高比赛成绩,为学校取得好的成绩。无论选择什么类型的训练及教学模式来组织中长跑项目的训练和教学,最终都要通过学生的体质水平和比赛成绩来体现。比赛成绩的优劣很重要,能否在比赛中发挥出百分之百的训练水平甚至是超水平发挥,这又涉及到比赛心理状态训练的问题。比赛的训练及教学模式在这一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多运用比赛训练及教学模式来组织中长跑项目的训练及教学,不但可以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水平,还可以培养运动员比赛时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取得有意优异的比赛成绩。比赛训练及教学模式的优点很多,但在应用时也要注意使用的时机和地点,要根据训练周期及运动员的身体状态有选择的应用。

3.综合训练及教学模式

综合训练法的设计理念主要是根据任何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有其侧重点,各有其优势和劣势,充分运用各种方法的优势。综合训练及教学模式就是利用中长跑的各种教学模式如长短距离结合训练模式、渐进训练模式、多次训练模式等训练及教学模式的长处汇集起来,形成比较完善的、适用范围更广的中长跑训练及教学模式。综合训练及教学模式很好的解决了各种教学模式不能共存的问题。在实践教学中,可以根据训练内容有选择的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教学模式结合运用,使训练及教学模式与训练内容形成最佳的组合,提高训练效果。

4.情感体验训练及教学模式

情感体验训练及教学模式主要从满足运动员的情感体验入手,为运动员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中长跑教学氛围,减少运动员心理上的枯燥、乏味的训练感觉。增强运动员中长跑学习兴趣,提高训练乐趣,以促进心理动力的内化。使运动员愿意进行中长跑训练及教训,运动员的情感体验中更多的是快乐、满足和成就感,减少运动员痛苦、单调、乏味的情感体验。在具体情感体验训练及教学模式实施中,利用一些趣味性的、非常规的方法进行训练,这些非传统的训练模式可以有效地改变运动员训练的情感体验,以一种轻松、和谐、愉快的心态来完成中长跑训练及教学。

参考文献:

[1]毛振明.关于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0,20(4).

[2]冯晓劲.对普通高校田径选项课教学现状的思考及改革设想[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27(1).

体能训练重要性篇5

关键词:篮球训练体能训练重要性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4(c)-0234-01

我们要先了解一下我国篮球体能训练的现状,从中找到篮球体能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在众多的体育运动项目中,篮球运动是强度高、多间歇、持续时间长的一项体育运动,篮球运动员只有保证良好的体能素质,才能在篮球比赛中呈现出最佳状态、发挥最好的效果。我国篮球体能训练中,对训练规律、技巧研究还不够,训练也没能得到普遍重视,运动员体能训练简化、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脱节的实际问题。

1篮球训练中体能训练的重要性

1.1保证大负荷比赛的需要

一定要保证运动员有充足的训练时间,通过高强度、大负荷的体能训练,改善运动员身体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机能,使运动员机体产生普遍适应性,能够在不同强度的运动中,保持整体运动能力。只有对篮球运动员进行长时间的高强度训练,模拟比赛,才更加有利于对运动员体能素质的改造与潜力开发。

1.2促进身体健康

用科学可靠的体能训练,提升运动员速度、耐力、弹跳力,有效促进运动员身体健康。在各项体能训练中,可以通过长跑、蛙跳等常规训练,进一步提高运动员心血管、呼吸、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的改造,完善机体功能、提高运动员机体外界适应力,更好地为篮球比赛服务。

1.3发挥篮球技术基础

篮球项目比赛战术是需要协调配合才能完成的,在比赛中,要求每一名队员都要有强大的体能,只有体能耐力达到战术要求,保持良好的体能素质、配合好其他队员,才能发挥个人作用,很好地完成一场比赛。如果其中某个运动员体力不支,就会影响战术效果,直接导致整场比赛的失败。

1.4延长运动寿命

随着人类年龄增长,各项机体功能不断下降,体能也是一样,篮球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受限,只有保持强大的机体机能,以坚实的体能做后盾,才能延长运动生涯。要想提升篮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保证高能量,就需要有科学合理的体能训练,以此改变运动员身体形态,提高身体机能发展能力,使各机体器官延缓退化,加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

2篮球体能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2.1系统计划性训练不够

一项好的篮球体能训练是需要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根据不同运动员的体质、外型制定科学训练计划,但事实上,我国篮球体能训练中还是一概而论的,用一个标准衡量所有运动员,使个别运动员产生运动过度疲劳,体能进度缓慢降低了运动信心,极大地影响了运动员训练积极性,这种训练结果的不理想,从本质上导致各项篮球比赛的失败。世界著名篮球教练哈里斯认为,中国篮球队的问题就是体能训练没有计划,目前需要解决的就是要有一个完整、科学、系统的篮球体能训练方案,从而保证运动员力量,从根本上找到我国篮球体能训练存在的不足。

2.2力量训练为主的简化手段

直接进行高强度的训练达不到训练目的,严重的还会导致机体损伤。特别是在篮球体能训练中,更要注重先慢后快的训练,我国篮球体能训练方法、手段简单、盲目性较大。通过单纯的田径体能训练手段,提高运动员奔跑的速度与耐力,高强度的单项训练,对运动员身体个别器官进行大负荷刺激,导致了身体部分器官负担大,如果时间加长,就直接造成疲劳或意外训练伤害。

2.3专职训练人员少

我国篮球体能训练各级部门和人员重视程度不高,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相比国外的体能训练,我们就能看到差距,国外体能训练已经细化到如何对每一块肌肉进行训练,而我国在这方面却没有相应的、明确的训练,训练手段极其简单笼统。同时。我国各级篮球队教练员配备不足,有的队只有一名或两名篮球教练,并且教练还要在负责运动员战术、体能训练同时,照顾运动员日常生活,极大地占用了教练员时间和精心,导致体能训练、战术训练、日常生活混乱结合,训练效果可想而知了。

2.4缺少因材施教

每个人的机体能力不一样,要在培育运动员的过程中,发现个例,不能一概而论,既误了素质好的运动员,又加大了体能差的运动的运动强度,不能良好地运用因材施教的方法。我国篮球体能训练方法、手段单一,使体能训练方式常年不变,导致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混淆,基础性训练不牢,只有在一般体能训练达标后,进行技能专项体能训练,才能达到协调,提升整个团队的运动成绩。

2.5对主要特征认识模糊

我国各级篮球训练人员对篮球比赛特征和规律把握不好,还存在认识模糊的情况,只重视比赛战术,觉得只有好的战术才是篮球比赛的根本。其实不然,高强度、超负荷的篮球运动,需要运动员在比赛中全力奔跑,如果说没有一个良好的体能,如何能完成一场比赛,只有把体能训练做到平时,加强训练方法,掌握好训练强度,才能在比赛中有一个良好的机体能力,避免出现半场时就体力不济,退出比赛的情况。只有充分认识到体能训练才是运动员比赛的基础,才能在篮球训练中达到体能训练与战术训练有机结合的训练目标。

3改进篮球训练方法

在各类体能训练中,要掌握好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协调、科学、系统性,勤于发现个性化运动人才,注意因材施教,通过良好的训练方法,扎实做好比赛基础训练。

3.1耐力训练法

长时间比赛会感到疲劳,一定要在体能训练中加强耐力训练,通过长跑不断强化机体耐力,提高心血管、呼吸、中枢神经系统协调机能,以此强化肌肉耐力,使身体能量不断提升。

3.2弹跳力训练法

良好的弹跳力再加上奔跑和反应速度是一个合格运动员的基本能力,训练弹跳力时,要充分调动起全身肌肉群、韧带、关节等的活力,达到良好的效果。

3.3力量速度训练法

力量与速度训练主要是对上下肢、膝、腕部的训练,产生运动器官肌肉群力量,平时要通过立定跳、跨步跳等进行训练。

3.4加强营养

高强度的训练,使机体滚滚而来加大,只有在体能训练后,增强食物营养、注重休息,才能有效有缓解疲劳,有利于运动员进行下一节体能训练。

4结语

篮球体能训练一定要结合运动员差异性实际,通过科学的计划,深入推进篮球体能训练理论更新、技术与战术创新,科学提升运动员体能,有效避免运动损伤,提高比赛效率。

参考文献

[1]张雪梅.篮球运动员体能的主导因素及其训练要点分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

体能训练重要性篇6

【关键词】高校健美操运动员体能训练问题解决措施

体能训练是一种大负荷的体力训练,它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挖掘与发展运动员机能潜力,另一方面是促进与运动员机能潜力相关的其他因素的发展。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运动员需要在长时间、高难度、重复性、艰苦的环境中进行锻炼才能提高体能训练效率,达到较强的体能。

一、高校健美操运动员体能训练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基础性体能训练不足,系统性欠缺

首先,高校健美操基础性体能训练严重不足。基础性体能训练,诸如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性等的缺乏极有可能运动员导致体力储备不足,继而造成某些健美操动作难以准确呈现。因此,要强化基础性体能训练。其次,健美操体能训练的系统性不强。高校在体能训练中擅长突击训练,而不能基于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系统、有针对性、循序渐进的规范性训练,这同样不利于其体能的增强。

(二)体能训练内容枯燥、形式单一

高校健美操教学所要求的体能训练内容十分丰富,但是在具体的训练中,枯燥的训练内容,单一的训练方式极大挫伤了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积极性。一方面,体能训练往往集中在对运动员耐力、柔韧等方面的训练,而忽视了健美操特有的技术性特征,体能训练的全面性得不到体现,久而久之,学生积极性大跌。另一方面,训练方式大多是单一、重复性的自我训练,枯燥乏味,难以真正提升学生的体能素质,使其以充足的体能辅助健美操学习与锻炼。

(三)健美操体能训练与技术训练脱轨

体能训练本就是一项枯燥乏味、艰苦异常的训练,在体能想训练过程中,教师如果加入一些趣味元素,学生很有可能会败下阵来。但纵观当下高校健美操体能训练现状,体能训练与技术训练脱轨已经成为严重的问题,亟待解决。诚然,如果在体能训练中加入一些技能训练,做到二者融合发展,体能训练不仅会变得有滋有味,训练效果也将大幅度提升。

二、高校健美操运动员体能训练面临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着重强化体能训练的基础专项训练

体能训练基础专项训练对提升远动员体能,增强运动员体质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诚然,运动员在掌握了基本健美操技能的前提下,必须要有充沛的精力和充足的体力作支撑,这离不开教师对运动员系统而有效的专项体能训练。强化专项体能训练,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第一,强化肌肉控制力训练。充足的肌肉控制力对运动员健美操动作准确性提高非常重要,因此,教师要在日常的健美操课堂教学中强化肌肉控制力训练。例如,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全身肌肉收紧,然后坚持一分钟后每一块儿肌肉从上到下的循序一个个慢慢放松。连续做10次。第二,灵敏素质训练。在健美操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音乐,对学生进行健美操基本步法、操化动作等的基础训练,锻炼其灵敏素质。第三,动作速度和力度训练。这两项训练是相对枯燥艰苦的训练,教师可借助一些趣味因素展开训练,最大限度提升训练效率。

(二)采用多元体能训练方法丰富教学内容

多元化的体能训练方法不仅能丰富体能训练内容,还能激发学生体能训练的兴趣与积极性,提高体能训练质量。具体来说,教师可运用以下方式开展体能训练:第一,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健美操体能训练虽然有伴随着健美操技术技能而展开,但时间长了学生依然会感觉索然无味,故教师可以运用声情并茂的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活跃训练氛围。例如,在学生训练即将放弃之时,教师可为学生播放一些“健美操趣味视频”,帮助学生缓解压力,调节氛围,这样学生心中阴霾便能被扫除,继而积极投入训练。第二,竞赛教学法。单纯的体能训练难免乏味,一方面,教师可以模拟健美操竞赛场景,让学生在激烈的赛事中锻炼体能,增强体质。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规定训练目标,让学生以比赛的形式展开训练,并对能及时完成训练目标的学生或学生组给予特别嘉奖。第三,科学仪器辅助教学法。可以引进一些先进的体能训练仪器,让学生运用仪器进行系统专业训练。诚然,现代化仪器的诸多功能极大辅助了学生的体能训练,是当下比较适合高校运动员体能训练一种科学的方法。

(三)体能训练与技能训练结合,增强系统性

单纯的体能训练难免枯燥,但是如果体能训练能实现与健美操技能训练的二合一,训练效果将大大改善。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肌肉控制力”训练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训练健美操基础动作技术来完成体能训练。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健美操操化动作、难度动作、弹动技术等进行训练。另外,健美操体能训练要增强系统性。也就是说,体能训练不仅要适当的强度训练,又要做到持续、不间断轻度训练。但事实上,一些高校健美操教师对健美操体能训练重视度不够,这导致了其不可能对体能训练进行系统规划。很多教师只是做针对即将来临健美操赛事的体能训练,虽然针对性提升了,但由于强度控制不当,很有可能出现运动员体力透支的状况,这显然不符合体能训练的根本目的。体能训练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一簇而就,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渗透w能训练,循序渐进地增强学生体质,决不可妄想仅凭短时训练快速提升能力。

综上可知,高校健美操体能训练中存在着基础训练欠缺、体能训练系统性不够、训练内容方式单一枯燥、体能训练与技术训练脱轨等问题,严重制约着运动员体能训练质量的提升。鉴于此,高校健美操教师要对症下药,从强化体能专项训练、不断丰富体能训练内容、采用多元训练方法、增强体能训练系统性、实现体能训练与技术训练的结合等方式提高体能训练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小娜.高校竞技健美操体能训练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J].企业导报,2015.

【体能训练重要性(6篇) 】相关文章:

小学学校工作总结范文(整理5篇) 2024-06-19

季度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篇) 2024-06-11

转正工作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5-21

数学教研组教学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5-20

幼儿园大班的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篇 2024-05-15

班主任家访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篇) 2024-05-15

慢病工作总结范文(整理7篇) 2024-04-28

文化在设计中的重要性(6篇) 2024-07-04

体能训练重要性(6篇) 2024-07-04

科学决策的原则(6篇) 2024-07-04